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3的文章

廣葉鋸齒雙蓋蕨

圖片
  作者: Jocelyn 廣鋸齒雙蓋蕨在步道上很常見,我很早就認識它們,也以為它們很好辨識。然而,我必須承認,如果沒看到葉背的孢子囊群,我不敢叫它們。 ( 攝於生態解說步道 2023.09.16) 中國大陸稱為毛柄短腸蕨 。 常見於低海拔闊葉林的步道或坡地林緣下。 科 別: 蹄蓋蕨科雙蓋蕨屬 別     名: 烏來蕨 、 毛柄短腸蕨 、 廣西短腸蕨 、 疏羽短腸蕨 英文名稱:   Widened Twin-sorus Fern  學     名: Diplazium dilatatum Blume 原產地 : 日本 、 中國大陸 、 印尼 、 台灣   廣葉鋸齒雙蓋蕨是地生性蕨類植物,具橫走莖或短直立莖 , 要將葉柄撥開才能看得見。 ( 攝於環山步道 2023.06.18) 葉柄基部有褐色線形麟片,可以保護剛長出的嫩芽 。 葉子三角狀卵形,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分裂。 還未裂至三回時 , 會出現不規則葉片 , 仔細看會有突齒 。 葉子分裂速度不等,一開始有的沒有分裂,維持一回羽狀複葉 , 慢慢地,再由基部羽片開始分裂,變成二回羽狀複葉。常常有上下不一致的特徵。 葉柄約 30-70 公分,葉長可達 1 公尺。 ( 攝於環山步道 2023.06.18) 羽片披針形,有短柄,邊緣有半圓形鋸齒。 小羽片基部心形 。 ( 攝於三聖路旁 2023.09.24) 遠軸面 廣葉鋸齒雙蓋蕨的染色體有二倍體與三倍體兩種。二倍體是有性生殖,而三倍體的是無性生殖,所以三倍體的葉形比較固定,容易辨識。而二倍體的就不是那麼典型了。 近軸面葉軸與羽軸都有溝 , 且溝與溝相通,葉面光滑。 孢子囊群線形,著生於裂片側脈上,並且常會成對生長 , 背對背雙蓋形。 孢膜緊貼中軸(俗稱 「 有頭無尾 」 ) 它們是「過貓」在山林中的親戚,所以被稱為「山過貓」其嫩葉可以吃,和「過貓」味道差不多。說到「過貓」,它的真正名字是「過溝菜蕨」,我在台北植物園裡有看過,也是蹄蓋蕨科,有小毛蕨脈型。 廣葉鋸齒雙蓋蕨有個親戚叫做是刺麟雙蓋蕨(包括台灣、綠葉雙蓋蕨)和廣葉鋸齒雙蓋蕨

烏蕨與蕨類求生絕招

圖片
  作者 : Jocelyn 步道上的植物不只有大型的蕨類,也有細小的蕨類 。 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就忽略它們了 。 但是認真觀察 , 會發現它們長得非常細緻 , 烏蕨就是其中一種。                              ( 攝於環山步道 2023.9.10) 烏蕨常見於低海拔闊葉林的步道或坡地林緣下。 ( 攝於福頭山步道 2023.6.25)   科 別: 陵齒蕨科烏蕨屬 別     名: 大金花草、鳥韭、野黃連、青蕨、小雞尾草、細葉狼箕、細葉鳳凰尾 英文名稱: Common Wedgelet Fern 學     名:   Sphenomeris chusana 原產地 : 亞洲熱帶地區之中國大陸南部、日本、喜馬拉雅山區、印度、菲律賓、東南亞、馬達加斯加  烏蕨是 地生性蕨類植物,短匍匐莖,植株匍匐或直立,密生窄麟片。 葉叢生,革質,三回至四回羽狀複葉。葉柄長 10-45 公分,葉片薄,長約 14-45 公分,寬約 10-20 公分。 整株看起來很輕盈 , 不高 , 一般約30- 60 公分左右 。 葉羽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 , 羽片看起來有好多小指頭般 。相當細緻可愛,真想壓成書籤帶回家。 近軸面葉軸與羽軸都有溝 , 溝與溝相通,葉面光滑。 烏蕨的孢子囊群著生於末裂片近葉緣處,每一孢膜基部具 1-3 條脈,開口朝外。 七月份在觀霧的步道上,看到一種很像烏蕨的蕨類,看到遠軸面的孢子囊群,發現它向內的假孢膜 , 經比對後才得知它是日本金粉蕨,所以孢子囊群也是分辨何種蕨類的重要關鍵之一。 (2023.7.19) 像烏蕨一般的地上型蕨類很多,例如鳳尾蕨、麟毛蕨、麟蓋蕨,密毛小毛蕨… . 。他們沒有主根,莖是根狀莖,雖然是細鬚狀,卻能沿著地表、岩石面吸收水分及養分,獲取生長 。它們可不是一開始就矮小, 四億多年前,蕨類就出現在地球上,二億五千年前恐龍穿梭的侏羅紀森林,蕨類是十分高大的,它是森林的主流植物,但隨著地球環境的變化,也從主流身分變為非主流,被子植物變成主角,而蕨類植物為了適應多變的環境,個體逐漸縮小,從巨木轉變成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