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麟蓋蕨與其常見家族

 

作者Jocelyn

台北麟蓋蕨學名Microlepia marginata (Panzer) C. Chr. var. bipinnata Makino台灣原生種,碗蕨科麟蓋蕨屬。

麟蓋蕨屬的蕨類在步道上很常見,它們屬於碗蕨科,因為它的孢膜由內外兩片孢膜組合而成「碗」向下彎曲。虎頭山有很多麟蓋蕨,就先來認識主要生長在北部且是一回羽狀複葉的台北麟蓋蕨。

(攝於環山步道2023.04.04)

(攝於環山步道2023.04.08)

台北麟蓋蕨常見於低海拔闊葉林的步道或坡地林緣下。地生性蕨類植物,橫走莖,株高約50公分。

葉子是一回羽狀複葉至二回羽狀深裂。

葉片披針形,長約30-60公分,羽片也是長披針形,長15-18公分葉柄約7-15公分。

有時在步道上會看到雙色的葉子謝重申老師說可能是合成葉綠素某些微量元素運輸速率差異所造成不可否認,有層次感,也頂好看的(攝於環山步道2023.04.16)

近軸面有溝也有毛,但葉面光滑。

羽片基部朝上一側呈耳狀突起,耳狀突起的裂片常深至羽軸。
像兩個大拇指比」!

(攝於稜線步道2023.04.04)

孢膜為碗狀,位於靠近葉緣處游離脈的頂端,開口朝向裂片末端。


碗蕨科葉子常有下半段成熟,但上半段還在幼葉階段的特性。

常見的碗蕨科麟蓋蕨屬有個口訣,稱一北二粗三熱帶,表示這三種蕨類都是低海拔常見的麟蓋蕨。一北指的的是台北麟蓋蕨,二粗是粗毛麟蓋蕨,三熱帶是熱帶麟蓋蕨。但現已發現大多的熱帶麟蓋蕨其實是華南麟蓋蕨,剛好粗毛和華南麟蓋蕨這二種虎頭山步道都有,就一併觀察。

粗毛麟蓋蕨葉子是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分裂

(攝於環山步道2023.04.04)


葉軸正面無毛,背面有很多毛。
背面有很多毛

末裂片的邊緣是鋸齒狀,最靠近葉軸的小羽片較長且常再分裂一次。
粗毛鱗蓋蕨的孢子囊群著生於脈的頂端孢膜碗狀有的孢膜有毛

毛多,有的連孢膜也有毛!(攝於全齡友善步道2023.04.16)

在環山步道還發現有一種和粗毛麟蓋蕨很相像的克氏麟蓋蕨但是它只有二回羽狀複葉,而粗毛麟蓋蕨是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分裂

葉軸與羽軸都有溝但溝與溝不相通

近軸面(正面)與遠軸面(背面)都有毛,但粗毛鱗蓋蕨正面無毛。
背面有毛
最靠近葉軸的小羽片較大但與其他小羽片大約同形沒有再分裂
粗毛鱗蓋蕨的孢子囊群著生於脈的頂端孢膜碗狀
華南麟蓋蕨葉子為三回羽狀複葉到是四回羽狀分裂

葉柄、葉軸有短毛。(攝於稜線步道2023.04.04)

葉片卵形至卵狀三角形,葉長70-100公分,葉子大片,在步道上很明顯,好認。
近軸面有溝也有毛。

可能是葉軸與羽軸較凸起所以近軸面看起來也像遠軸面(攝於稜線步道2023.0.04)

華南麟蓋蕨和熱帶麟蓋蕨很像,而且也有雜交種並不好分,坦白說,我觀察了很久也沒有分清楚,但想想自己學蕨類並不是想當個蕨類專家,看到多少就學多少不想因此壞了學習的樂趣。除此我在福頭山還看到另一種麟蓋蕨叫做虎克氏麟蓋蕨它是一回羽狀複葉但有頂羽片羽片的邊緣是鋸齒狀,最特別的是羽片基部有明顯的耳狀突起

                                有明顯的耳狀突起

虎克氏鱗蓋蕨的孢子囊群著生於葉緣處小羽片的頂端
我發現夜蛾幼蟲喜歡把麟蓋蕨屬的蕨類包覆起來形成蟲包,營造一個好休息的居所。

參考資料:粗毛鱗蓋蕨vs克氏鱗蓋蕨 Peter’s Blogger 

台北麟蓋蕨園區大致位置:稜線步道、環山步道、健康賞景步道

 學習新鮮事是件好玩的事,上個月一群好朋友去參加蝴蝶導覽,整條步道上不斷地向老師問東問西,老師問問題時也熱情回答;我們這群老朋友相較被家長鼓勵來的小朋友們認真許多,這就是主動與被動學習的差別,我相信學習蕨類也是相同的道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稀毛蕨

羅氏鹽膚木

青剛櫟